影子银行究竟是天使还是魔鬼?
发布日期: 2020-12-08 16:40:29 来源: 时代周报

蚂蚁上市被叫停、P2P年底清零、信托融资类压降大限将至等,其实背后传递的都是影子银行高峰跌落的信号。

影子银行是指“常规银行体系之外的各种金融中介业务,通常以非银行金融机构为载体,对金融资产的信用、流动性、期限等风险因素进行转换,扮演着‘类银行’的角色”。

近日,中国银保监会发布《中国影子银行报告》,这也是国家金融监管部门官方首次公布对影子银行的系统研究,其中提到“影子银行是金融工具,介于天使与魔鬼之间,管理好了是天使,管理不好是魔鬼”。

这传递了监管部门强烈的规管信号。

金融本是社会稀缺资源,对经济有不可替代的推动作用。然而,在这一资源被过度放大,或者监管规范不力的情况下,反而会对经济产生反作用。

2000年前后,在政策和市场竞争的共同作用下,各类市场主体对金融和资本的热情被点燃,此后一发不可收拾。

当时,几乎所有的地方和企业,尤其上市公司和大型企业集团,都将涉足金融作为自身发展的重要“业绩”和创新指标,并以此为荣。市场主体参股金融机构、增设金融类业务、纷纷成立金控集团,最终演变成一场“触金竞赛”。

最稳健经营的银行业,其资产一家独大的情况逐步改变,信托、基金、小贷、网络小贷等非银机构的规模几何级增长,影子银行的比重不断增大,至2017年,影子银行的资产规模突破100万亿元。

影子银行快速发展形成“劣币驱逐良币”的逆向激励。据统计,部分高风险影子银行在2010—2015年业务规模增长了50%,远超同期银行贷款增速。

以近期整顿的P2P、信托等机构为例,它们当时对经济、对实体企业融资的确有一定的作用,但是,它们过快和过度发展终酿恶果,大潮退去,才知道谁在裸泳。

除了助长脱实向虚,影子银行过度发展还不断推高杠杆水平。2008年之后,中国债务水平持续升高。宏观杠杆率在2013年6月突破200%后,2016年底达到239%,其间只用了三年多的时间。影子银行发挥了“关键”作用。

这些市场主体前赴后继涌入金融行业,只看到高于社会的利润水平,却没有看到风险对价的隐忧,或者更多是选择忽视风险短期牟利。

压降不是目的,规范才是本意。可以预见的是,影子银行不会完全消亡,依然有人希望参与其中,比如近期的字节跳动、快手,以及各地的金控集团正在跃跃欲试。当务之急是用科学适度的管理方法,把影子银行规范成天使。

关键词: 影子银行 天使魔鬼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