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求有序释放,钢铁市场逐步回暖
发布日期: 2020-04-22 11:46:29 来源: 人民日报

钢铁,工业的“粮食”;钢铁业,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中国钢铁业,世界钢铁业的“半壁江山”。突如其来的疫情,对我国钢铁业的生产运行造成哪些影响?企业能否战胜困难、度过危机?市场的变化又带来哪些新机遇?围绕这些问题,记者调查采访了多家钢铁企业、多位行业专家。

物流瓶颈及时打破,下游行业复工复产

钢铁市场逐步回暖

“2月10日,800吨;2月20日,2000吨;2月25日,3000吨;3月初,4500吨,基本恢复往年水平。”看着连日攀升的钢材出货量曲线,河北永洋特钢公司办公室主任贾发岭长舒了口气,“3月份以来,公司经营逐步恢复正常。”

“从紧张、焦虑到坦然应对、从容坚定。”过去3个月,不少钢铁企业有着与永洋特钢相似的经历。在我国,多数钢厂以高炉—转炉长流程为主,生产具有连续性,通常在春节期间也不停工。然而,疫情的袭来却打乱了不少钢厂的生产节奏。

“最大难题是物流受阻。”贾发岭告诉记者,由于春节前后各地加强了交通管控,原料运入和产品外运受到不小影响,“公司节前备下了1个月的原材料,倒是能让生产线转起来,可车辆进不来、产品出不去。”到2月中旬,企业库存一度达到17万吨,比正常水平高出一倍多,“连角落都堆满了货,我们一直犹豫停不停工”。

贾发岭的担心,随着物流的日渐畅通逐步消散,“2月17日起,疫情防控期间全国高速公路免费通行的政策落地,一下子调动起货运企业的积极性。2月下旬,各地陆续放开交通管制,公司再没遇到什么物流问题,行业运转也开始恢复正常。”据中国钢铁工业协会(简称“中钢协”)统计,到2月21日,钢铁会员企业开工率已达96%,长流程钢铁企业基本都在保持生产。

受疫情影响,建筑、机械、汽车、造船、家电等主要用钢行业延期开工,导致下游需求下降,不少企业或主动或被动地减产限产、停产检修。沙钢集团一度停产了3座电炉、3条棒材线,2月份产量下降9%左右。

从工信部发布的数据来看,1—2月,中国钢材价格指数平均为103.34点,同比下降3.3%;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营业收入8219.4亿元、实现利润总额128.9亿元,分别同比下降11.4%、34.4%。需求延迟、市场低迷、钢价下跌、收入利润下滑,成为前两个月钢铁企业面临的共性难题。

“疫情不会影响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有竞争力的企业也绝不会轻易被疫情击垮。”正如沙钢集团董事局主席沈文荣所言,压力面前,绝大多数钢铁企业有足够的底气战而胜之。

“河北邯郸周边的钢铁企业目前都熬了过来。”贾发岭认为,经历去产能之后,目前存活下来的钢铁企业大多“身强力壮”,2016年、2017年部分钢材产品吨钢利润一度升至千元,也让不少企业拥有了挺过去的“本钱”。

“供给侧改革的深入推进,使钢铁企业实力明显增强,抗风险能力明显提升,特别是资金效率明显改善。”中钢协副会长骆铁军分析,虽然当前钢铁企业资金回笼难度有所加大,但资产负债率仍处健康水平,“随着需求恢复、库存下降,钢价有望止跌趋稳,资金紧张会有所缓解。”沙钢集团常务副总裁陈少慧也表示,国家为帮助企业出台了一系列金融、财税政策,“即便有些企业现金流可能出现问题,也能通过贷款展期和增贷渡过难关。”

“最困难的2月份已经过去了。”进入3月以来,随着各行各业复工复产逐步加快,钢铁行业正持续回暖:3月初,中国宝武复工率达到92%左右,产能利用率达到了94%左右;3月下旬,沙钢恢复产销平衡;4月初盘点,河北永洋特钢在3月份实现盈利,扭转了前两个月的亏损局面。

下游需求有望企稳回升,整体库存仍处较高水平

企业要合理调整生产节奏

“对需求端的影响大于生产端”,是不少钢铁业人士对疫情影响的基本判断。身处原材料行业,许多钢铁企业在市场供大于求的当下,时刻关注着下游市场需求的变化。

一些领域的需求确实出现了收缩迹象。有企业表示,虽然近期国内汽车主机厂陆续恢复生产,但产量不及以往,4月份汽车钢订单量有所下降;有企业反映,国际疫情的持续蔓延,对钢材以及家电等下游行业的出口造成不小影响,钢材出口需求不容乐观。

更多人看到的,是种种积极有利因素。“短期来看,疫情对钢铁行业的影响主要集中在一季度,随着疫情防控向好态势进一步巩固、逆周期调节力度加大、稳增长措施落地,钢材需求有望企稳回升。”中钢协党委书记、执行会长何文波预计,第二季度起,钢铁行业生产经营形势将有所好转。

建筑用钢需求有望攀升。“‘新基建’最近很热,我们也在密切关注,想看看会给钢铁业带来什么机会。”在贾发岭看来,虽然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突出的是“数字化”,但大多数设备制造依然离不开钢材。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院长李新创也认为,下一步,铁路、公路、机场、港口等基础设施,以及5G基站、特高压、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建设等与新型城镇化有关的建设项目将陆续落地,进而带动建筑用钢需求提升。

制造用钢需求总量稳定。“工业企业复工复产后,可通过提高产能利用率填补停工期间的产量损失,短期内生产节奏被打乱对全年制造用钢需求的影响有限。”何文波补充道,疫情期间消毒柜、除菌洗碗机、空气净化器等健康类小家电逆势增长,也会给钢铁业带来新的需求增长点。

特殊时期研判市场,无需悲观,也不能盲目乐观。据统计,虽然3月份重点钢铁企业整体库存有所降低,但总体仍处较高水平。单看企业库存指标,3月下旬为1806.7万吨,比3月上旬最高时下降了15.6%,但相较年初,还是有89.5%的增幅。中国宝武钢铁集团董事长陈德荣分析,钢铁业正常运转需要依靠下游行业复工复产,虽然下游企业陆续复工,但产能利用率提升尚需过程,钢铁企业消化库存也需再等待一段时间。

“一个行情一个活法。”在贾发岭看来,当前形势下,钢铁企业更要稳扎稳打,“生产上,要根据需求释放节奏谨慎排产,如果大家都‘多干快上’,库存问题会更严重;销售上,薄利多销、抓紧出货,尽量回笼资金,再根据形势一步步扩大生产。”鞍钢集团也采取了一系列应对策略:在保产前提下,控制合理库存,降低库存资金占用;控制采购节奏,做好采购风险防控;利用好期货工具,降低采购成本,规避市场风险……

日前,中钢协已呼吁钢铁企业紧盯下游需求动态,根据本企业订单、资金、运输等情况,及时、合理调整生产节奏,加强行业自律,自觉防控风险,避免恶性竞争。从3月份数据来看,钢铁业基本做到了这一点——重点统计钢企累计平均日产粗钢、钢材分别为169.5万吨、176.6万吨,环比分别下降3.1%、1.7%。

加快智能制造、技术创新、重组整合

抓住产业优化升级机遇

凡事皆有两面,挑战背后有机遇。疫情虽对钢铁业造成短期冲击,却也让企业更加看清了未来发展的方向。不少企业表示,将迎难而上、抓住机遇,推动产业优化升级。

让制造“强”起来——加快智能制造,增强抗风险能力和综合实力。

控制室一律集中、操作岗位一律用机器人、设备一律远程监控、销售采购等服务一律上线——作为全国钢铁业“领头羊”,中国宝武2018年起推进的智能制造“四个一律”为应对风险提供了有力武器。“由于实现了远程运维,现场不需员工,宝钢股份宝山基地受到波及很小。”在陈德荣看来,疫情冲击让大家对智能制造的认识更加统一,投资意愿更强烈。

“疫情期间,智能化水平成为左右企业正常生产的一个关键因素。”李新创认为,钢铁行业应以此为契机,抓紧做好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升级工作,补齐生产过程自动控制系统、定制化智能制造、智能化硬件等方面短板。

让产品“精”起来——加快技术创新,提升产品附加值和竞争力。

“像兴澄特钢这样的企业,生产的都是高附加值的特钢产品,毛利是普钢的两三倍,这就是我们的榜样!”贾发岭越发清晰地认识到,今后钢铁企业不能只生产普通货品,而要通过转型升级,走竞争差异化、产品特色化之路,“只要产品过硬,企业在市场波动时也能站稳脚跟。”

“当前疫情在全球蔓延,产品进口、技术引进、人员交流等受到一些影响,钢铁业应以此为契机打破‘等、靠、买’念头,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李新创建议,下一步应调动产业链上下游创新资源,营造产学研用一体的创新生态,推动高铁列车车轴、车轮、轴承、高磁感取向硅钢等关键产品实现技术突破。

让结构“优”起来——加快联合重组,适当提高行业集中度。

“中国钢铁产量大,但存在企业规模小、分布散、装备水平低、行业秩序比较乱的情况。”陈德荣认为,这就要求我国钢铁业提高集中度,而眼下最合理、最经济也最快速有效的方式,就是联合重组并购,“企业单打独斗能力有限,重组则会带来多方共赢。”李新创表示,疫情影响下,部分企业经营效益下滑,有的出现了周转资金紧张,重新唤起了重组意愿,“钢铁业迎来了兼并重组的窗口机遇期。”

陈德荣表示,中国宝武完全有信心和决心经过努力完成全年目标;沈文荣表示,沙钢要扛起责任、经受考验、积极作为,千方百计把耽搁了的时间抢回来……展望未来,一家家钢企像坚韧的钢铁一样充满信心、斗志昂扬!

关键词: 钢铁市场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