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加快谋划建设全国碳金融中心摁下“快进键”
发布日期: 2021-12-06 09:14:46 来源: 长江商报

伴随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以下简称“全国碳市场”)首个履约周期截止日期渐行渐近,11月以来重点排放企业交易意愿明显上升。由于全国碳市场采取“双城模式”,交易中心所在的上海市、碳配额登记中心所在的武汉市,均抓住有利时机不断加速碳金融领域发展。

建设全国碳金融中心按下“快进键”

12月1日,“长江双碳行动伙伴平台”在武汉市金融城成立。这标志着武汉市加快谋划建设全国碳金融中心摁下“快进键”。

“十四五”是碳达峰重要窗口期。7月16日,全球最大的碳交易市场开市,“中碳登”落户武汉,对接全国结算系统和交易系统,为武汉打造区域金融中心找到了突破口和着力点。

武汉市生态环境局、江汉区政府、三峡电能有限公司等与一批金融机构携手搭建绿色低碳产融对接平台。此前,围绕碳排放权交易,武汉市政府、央企、上市公司等共同设立100亿元“武汉碳达峰基金”,重点服务再生能源碳减排项目。积极开展碳金融衍生产品业务试点,碳交中心已促成全国单碳配额托管业务落地,开发国内首个碳现货远期交易产品,开展全国首个碳保险业务。

武汉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平台以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低碳绿色服务联盟为“一个目标”,专家智库和网络平台为“两个抓手”,政策研究、产业咨询、公众教育为“三个服务”,致力于探索推进双碳产业联盟合作、助力气候投融资体系建设,打造绿色低碳产业和金融集聚地,促进武汉市双碳目标实现、低碳产业发展。

平台将建立专家政策智库,提供双碳及低碳绿色产业问题咨询、课题研究、行业论坛等,积聚多方力量,为企业发展提供包括融资对接、企业服务、创新孵化等服务;并且将配合组织公众低碳教育,为绿色普惠建设提供支持,全面助力加速双碳战略目标的实现。

武汉市加快碳市场产投融合。碳交中心加快申报生态环境部气候投融资试点,为碳保理、碳信托等机构申请牌照搭建绿色通道,争取气候债券、碳债券发行登记牌照。支持武汉金融城发挥集聚优势,搭建绿色项目产融对接平台,发挥示范“头羊”效应。

全国碳市场累计成交额已超20亿

全国碳市场采用 “双城模式”,交易中心设置在上海,碳配额登记中心设置在武汉。截至12月2日,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CEA)累计成交量4847万吨,累计成交额超20亿元。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下称“上海环交所”)数据显示,近1个月来全国碳市场参与交易的重点排放单位数量较上月增加65%,挂牌协议交易日均成交量较上月上涨163%。

根据生态环境部发布的《关于做好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第一个履约周期碳排放配额清缴工作的通知》,各地要确保2021年12月15日17时前本行政区域95%的重点排放单位完成履约,12月31日17时前全部重点排放单位完成履约。上海环交所总经理刘杰认为,临近履约期交易活跃度会大幅上升,四季度也会成为交易活跃期。

后续全国碳市场的市场化机制建设将加快完善,明年有望增加2到3个行业,目前石化、钢铁等重点行业纳入全国碳市场的具体方案正在推进中。

银保监会副主席周亮12月2日在亚洲金融高峰论坛暨亚洲金融智库2021年会上表示,将加快整合区域碳金融市场,动员更多资金参与绿色投资。

周亮强调,要推动产业链健康运转。鼓励金融机构积极参与供应链金融、贸易金融、跨国并购等跨境业务,打通区域经济循环堵点。充分利用数字技术,加强金融产品与模式创新,提高资金配置效率,推动产业链延伸和价值链提升。充分发挥金融工具的风险对冲、缓释功能,推动区域内资源共享和风险共担,增强产业链韧性。

刘杰在会上表示,全国碳市场自上线启动以来,运行总体平稳有序,价格在合理区间内进行波动。他透露,未来,全国碳市场计划在4年内全面覆盖所有的重点排放行业,并实现碳配额、碳减排量、碳衍生品等交易产品的丰富多元化,进一步完善碳定价、碳交易机制,形成制度规范、运行有序、监管严格的全国碳市场体系,基本建成世界一流的碳交易中心、碳定价中心、碳金融中心。

(记者 徐靓丽)

关键词: 武汉 谋划建设 碳金融中心 快进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