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打着创新旗号的消费金融陷阱
发布日期: 2021-03-16 11:34:39 来源: 大连日报

今年“3·15”是“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办法”实施以来的第一年。2020年11月,《中国人民银行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实施办法》开始施行,监管部门对侵犯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违法违规行为坚决依法严厉打击。当年8月,最高法将民间借贷利率下调至4倍LPR(15.4%);当年11月,《网络小额贷款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出台。

近三年来,行业关于高利率、套路贷、砍头息、暴力催收的相关投诉已大幅缩减。不过,去年以来,仍然有一些行业问题成为社会焦点,引发舆情关注。

“课没上完,贷款却要还”“租客无房可住、却仍要还贷款”……这样的现象绝非个别。

据某消费金融网站透露,在一份近200人受害者的问卷调查中,过半数学生家长使用分期付款,背后涉及十余家金融机构,有的客单价高达10万元。此外,还有部分机构存在诱导消费者办理分期的嫌疑。他们在宣传时往往声称“可以无理由退课”,然而实际却是“缴费容易退费难”,一旦消费者不按时缴费,还会影响征信。

事实上,除了教育培训市场,医美、长租公寓等领域都存在类似风险,机构跑路、倒闭的现象屡见不鲜。如2020年11月,蛋壳公寓暴雷,租客面临无房可住、却仍要还贷款的困境。

对于这些机构来说,金融工具是把双刃剑。一方面,通过创新型金融产品,可以帮助机构迅速做大规模,缓解用户的支付压力;另一方面,规模的背后必然对应着风险,一旦企业一次性收到大量预收款,很容易形成资金池、造成资金挪用的现象。

2020年以来,教育培训、长租公寓市场都曾先后出台文件,规定预收费用不得超过三个月。

有人大代表在两会提案中指出,针对“租金贷”等互联网金融产品,需理清监管各方边界,形成监管合力。从长远来看,租金贷、培训贷等应及时纳入金融风险监管体系,同时要强化机构对于贷后资金的使用管控。如果贷后资金管控缺失,就很可能发生悲剧。监管出手贷后资金管控,为各方吃下定心丸,是该类业务做大做强的保障。

在流量越来越贵的今天,各种会员权益层出不穷。然而,在这背后也有不少平台,以“开通会员”之名,行圈钱之实。

小李在下载某款借贷类APP之后,被通知已经拥有“借款资格”,接下来需要“开通会员即可下款”。在他支付了298元会员费之后,发现既不能贷款,平台又不予退费处理。

据了解,部分分期等平台,以开通会员即可贷款为由,诱导会员进行充值,会员费从几十元到几百元不等。实际用户审核不通过后,还会进一步给其他贷款平台导流。更有甚者,用户在无意中签署了所谓的“免密支付”协议,点击权益包即默认自动开通会员,且无法退还费用。

需要提醒的是,任何包括“开通会员可下款”“开通会员可提额”等在内的行为,均属于捆绑营销,消费者对此要擦亮眼睛。

不少人还经常能看到这样的宣传话术:“日息0.02%起”“5分钟就能放款”“0抵押,0担保”“凭身份证就能放款1元~20万元”……

不少用户被五花八门的贷款广告所误导,造成了利率很低的错觉,真正借款时才发现,产品实际年化利率远超24%。这种故意模糊借贷实际成本的营销行为,容易让人产生错误理解或认识,侵害消费者知情权。

2020年初,中国人民银行指导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推进“明示年化利率”的工作,要求各商业银行、互联网金融平台等必须在相关贷款产品中明确展示年化利率,帮助消费者了解真实借款成本。银保监会也发出风险提示,强调要警惕网络平台过度营销借贷等行为潜在的风险,依法合规强化对平台的监管。

“3·15”

提醒

年轻投资者莫做“韭零后”

几周之前,“你的基圈爱豆是谁”成了当前年轻人间互相问候的常用语句。近日来,“基金大跌”“韭零后”则频上热搜。这种冰火两重天的现象引发了市场热议,当前投资市场的粉丝化、非理性化值得重视。

“3·15”之际,东亚银行(中国)有限公司大连分行提醒年轻人莫做“韭零后”。非理性的投资不但无助于市场的进一步稳定,反而诱发出了新的市场风险,增加了金融市场的风险管控难度,更是催生了一批崭新的“韭零后”。年轻的投资者们虽然不再像曾经的前辈们热衷于对单一股票的追涨杀跌,也不再跟随所谓“内部消息”进行股票投资,但对于基金和基金经理的选择粉丝化,恰恰反映出投资人过于关注短期业绩表现,并没有做好价值投资的准备,更没有真正理解资本市场的本质。此番追逐的风口中,有基金经理感慨“不要赚钱的时候叫我蔡经理,亏钱的时候喊我经理菜”。我们不能把这单纯看成一种调侃,这何尝不是基金业专业人士对年轻投资人的一种呼吁?

东亚中国大连分行提示年轻投资者,真正的投资应当关注企业的核心价值、行业动态、经济发展方向以及国家政策导向等综合因素,选择具有优秀研究能力的基金公司,选择一线从业经验丰富的基金经理,而不是泛娱乐化、非理性化地去进行选择和投资。同时,青年群体还应注重理性消费,树立负责任的借贷意识,珍惜个人征信,养成良好的消费还款习惯,远离“以贷养贷”“以卡养卡”。

(佳成 雨晴 肖东)

“3·15”

案例

明察秋毫堵截电信诈骗

今年3月9日,兴业银行大连分行成功堵截一起电信诈骗案例。这要归功于兴业银行工作人员的火眼金睛和明察秋毫。

兴业银行大连分行营业部柜面人员在受理客户张某的业务时,查询到客户账户状态为未核查,而且是银行的高风险客户。兴业银行经过进一步筛查发现,张某前期就已经被上报涉及可疑交易客户,前期调查时发现张某存在以下异常:一是交易异常,客户交易模式主要呈现出多名个人客户转入资金后,分笔再转出至其他个人账户,交易频率较高,交易时间不固定;二是客户行为存在异常,张某自称转账收款客户均为亲友,与其实际情况并不相符。于是,兴业银行当时就已上报并及时采取管控措施。

此次查实张某相关情况后,兴业银行大连分行立即与警方沟通。刑侦人员查明客户情况后,立即联络治安大队工作人员前往,兴业银行工作人员配合警方成功对张某实施了抓捕。

近年来,兴业银行大连分行营业部一直高度重视合规内控管理,坚守合规底线,让合规理念根植在柜员、客户经理岗位心中。该营业部还定期举办可疑人员的堵截情景演练,一旦在厅堂发生警情能迅速反应。

自2020年12月以来,兴业银行大连分行营业部已经成功堵截多起电信诈骗嫌疑人,警方对兴业银行积极支持警方打击电信诈骗的行动给予了高度评价。

“3·15”

亮点

“敬老专线”特色服务

2020年末,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的实施方案》,呼吁全社会共同努力,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让老年人也能更多享受到智能便捷的服务。记者从渤海银行大连分行了解到,为切实履行社会责任,渤海银行迅速行动,遵循“用心服务、用情服务、用智服务”理念,倾情打造电话银行95541“敬老专线”特色服务,帮助老龄客户群体越过“数字鸿沟”,尊享线上优质服务体验,用有温度的金融服务护航幸福晚年。

据介绍,渤海银行95541“敬老专线”依托大数据智能识别技术,自动化精准识别客户身份,渤海银行60岁及以上客户拨打95541热线电话,可免去客服热线语音菜单及按键操作,“一键直达”人工服务。渤海银行客户服务中心特地精心优选一批尊老、敬老、爱老意识较强的专业服务人员,以耐心的倾听、专业的解答和贴心的服务,7×24小时远程温暖守候老年群体。

渤海银行坚持传统服务方式与智能化服务创新并行,在“一键直达”的基础上,聚焦老年人日常生活高频求助事项,还推出视频教程,帮助老龄客户体验应用智能化产品,提高老龄客户对智能化应用的操作能力,享受互联网时代带来的服务便利。

关键词: 创新旗号 消费金融陷阱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