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我国货币政策加码宽松必要性或有所降低
发布日期: 2020-06-30 11:06:47 来源: 中国经济时报

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日前召开2020年第二季度例会提出,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经济冲击总体可控,我国经济增长保持韧性,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稳健的货币政策体现了前瞻性、针对性和逆周期调节的要求,支持疫情防控、复工复产和实体经济发展,金融风险有效防控,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质量和效率逐步提升。

3月3日,美联储大幅降息50个基点;3月16日,美联储再次宣布降息100个基点,将联邦基金目标利率降至0—0.25%。尽管美联储主席鲍威尔表示,美联储短期内不考虑负利率政策,但接近于零的联邦基金利率,几乎没有了进一步操作的政策空间。从全球范围来看,瑞士、丹麦和匈牙利已经实施负利率,而新西兰、挪威、澳大利亚则接近负利率政策状态。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研究员王洋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今年三四月份,各国央行货币政策出台较为密集,而随着国际金融市场趋于稳定,一些国家的货币政策节奏有所放缓,但仍维持在一个较为宽松的范围。

“受疫情影响,以美国为主的金融市场出现大幅震动,美联储随即进一步提供流动性。疫情暴发也打乱了美联储原有的货币政策安排。如果疫情没发生,美联储可能还会继续加息,但随着疫情暴发,整个货币政策进入到比以前更为宽松的轨道上来。”王洋说。

光大证券研究所银行业首席分析师王一峰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受疫情影响,很多发达经济体货币政策进一步宽松,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稳定经济的作用。“一般来讲,货币政策是用来保持流动性体系的总体稳定,其目的是为了防止市场出现异常波动,或者是由流动性紧缩进而导致风险的进一步传播。”

疫情发生以来,全球货币政策宽松程度急剧提升,在短期内起到了一些积极效果,但从长期来看,过度的货币宽松以及各国经济、社会对宽松所形成的依赖性,有可能孕育长期的风险。

“当前的形势和以前不同,一些问题如何解决现在很难讲,但是靠持续释放流动性来增加杠杆获得的稳定,肯定不如通过自身的经济恢复得来的稳定更加可靠。”王洋表示,应对危机宽松的货币政策成效比较显著,但是宽松货币政策也导致了全球负利率、低利率进一步加深,债务率也有所提升,这可能增加中长期经济金融的脆弱性和风险。此外,从一些国家解除或者放松隔离限制的效果来看,似乎并不理想,这也可能导致经济衰退的过程延长。

“近期来看,货币政策不仅要度过潜在的金融危机风险,还要防止经济衰退的风险,如果控制不当,甚至可能导致新的经济危机。”王洋说。

王一峰则表示,当前疫情还在持续,全球货币政策仍以宽松为主,但如何在疫情后期的恢复过程中,迅速回收市场过剩的流动性值得进一步思考。“现在投放出去流动性,是‘保命’的,货币的流通速度也将放缓,一些钱可能被储存起来。而随着经济逐渐恢复,流动性可能会变强,在这种情况下会不会驱动资产价格变动,使得一些价格体系有所反应,这都是值得注意的。”

今年以来,人民银行在非常时期采取的特殊政策达到了政策预期效果,市场有目共睹。但随着疫情逐步受到控制和经济常态化,货币政策需要相应调整。例会指出,当前国内统筹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取得阶段性成果,各类经济指标出现边际改善。稳健货币政策要更加灵活适度,把支持实体经济恢复与可持续发展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此前在陆家嘴论坛上强调,“疫情应对期间的金融支持政策具有阶段性,要注重政策设计激励相容,防范道德风险,要关注政策的‘后遗症’,总量要适度,并提前考虑政策工具的适时退出。”

王洋表示,当前,我国已基本控制住疫情,大家对经济增长比较有信心。从经济指标来看,数据在逐渐好转,大家对四季度经济增长持比较乐观的态度。随着我国经济自我恢复,进一步降低利率、加码宽松的必要性也有所降低。从我国的货币政策可以看出,央行并不希望市场产生过度宽松的预期,因为这可能会助长机构与市场主体过度杠杆,重新回到去杠杆之前的状态。当前宏观杠杆已经趋于稳定,如果过度放松,可能会导致机构、企业过度加杠杆,甚至可能产生新的风险隐患。

王一峰则认为,从各种工具的安排上来讲,下半年进一步宽松的力度不会和上半年的非常时期一样,MLF和LPR等价格下行的速度不会比上半年更快,降准的幅度可能不会比上半年更大。

关键词: 货币政策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