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绩“大变脸” 海默科技被重罚,三个维度保障上市公司年报“高质量”
发布日期: 2023-01-11 18:56:29 来源: 证券市场红周刊

(原标题:业绩“大变脸” 海默科技被重罚,三个维度保障上市公司年报“高质量”)

红周刊 特约 | 朱晓榕


(资料图)

上市公司通过虚假的业绩预告,能够短暂拉高投资者的热情,从长期看对公司整体经营是负面影响,透支了投资者信任。业绩预告与实际差异过大,乃至盈亏性质都发生了变化,可能会导致市场信任丧失,带来个股股价崩盘。

业绩预告作为公司内部管理层预测性信息,是A股信息披露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业绩预告制度的逐步健全,对投资者的指示作用进一步增强,便于及时评估或者重新估计公司的投资价值。截至2023年1月4日,已有近百家上市公司发布了2022年年度业绩预告,近7成上市公司业绩预喜。

从历史数据看,多数上市公司本着披露的信息真实、准确和保护中小投资者的出发点,实际业绩表现与业绩预告较为接近,然而,仍有一些公司业绩“大变脸”,导致个股股价崩盘。

业绩预告差异大

海默科技首被罚

2022年12月23日,海默科技公告了甘肃证监局下发的决定书,表明甘肃证监局对公司出具警示函,以及对公司董事长、财务总监采取监管谈话措施,并将上述情况计入证券期货市场诚信档案。

上述监管措施主要由于,公司2021年度业绩预告与实际业绩差异较大,且盈亏性质发生变化。2022年1月28日,海默科技曾披露2021年业绩预告表示预计实现归母净利润5000万元至6000万元。2022年4月16日,公司发布修正公告,预计归母净利润修正为亏损2.55亿元至2.65亿元,同月23日最终披露的2021年年报显示,公司经审计归母净利润为亏损2.62亿元。

早在同年9月,海默科技以及公司董事长、财务总监已因公司2021年度业绩预告与2021年年报存在较大差异且盈亏性质发生变化被深交所通报批评,并计入上市公司诚信档案。

业绩“变脸”待深究

信披业务是否尽责履行存疑

从公司公开信息的事件和时间线来看,此次业绩“大变脸”的原因有待深究。2020年开始,海默科技出现首次亏损,截至2021年三季报,公司年内累计扣非归母净利润仍为负值。但在此后的2021年度业绩预告中,公司则表示,基于全球范围内油田数字化、智能化浪潮带来的增量需求和油价上涨引起的石油公司资本性支出增加,公司盈利能力和业务板块大幅增长,初步测算扭亏为盈。

公司业绩大幅超出市场预期的背景下,海默科技股价在业绩预告后处于持续上涨状态,甚至2022年1月28日、2月7日、2月8日连续三个交易日收盘价格涨幅偏离值累计超过30%。公司公告宣称,前期披露的信息不存在需要更正、补充之处。

截至2022年4月12日,公司先后发布多项利好公告,包括被认定为2022年度甘肃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水下多相流量计样机研制项目顺利通过验收并取得多个国外市场订单,对公司年度业绩产生积极影响。这些公告进一步佐证了业绩预告的准确性,给市场投资者极大的信心。

然而,2022年4月16日下修业绩预期,公司亏损2.55亿元至2.65亿元,净利润直接由正转负。

对于业绩变脸,公司称业绩预告时对部分业务的会计处理上存在着一些理解和判断上的差异,经过与年审会计师深入沟通,基于谨慎性原则对商誉、存货等资产计提了减值准备。大额减值是部分子公司所在地疫情管控等原因,2月中下旬开始年报审计工作。在子公司未审计的情况下,公司1月份直接发布业绩预告,却未对该项风险进行提示,信披义务是否尽责履行存疑。

在业绩预告修正前,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及其一致行动人股份减持计划拟通过集中竞价、大宗交易、协议转让及法律、法规允许的其他方式减持公司股份不超过2013.2599万股,即不超过公司总股本的5.23%。

2022年4月14日,与甘肃国开的股权转让协议由于申请未批复而终止,引入“国资失败”。虽然公司称,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及其一致行动人减持是出于个人资金需求,未提前知晓控制权变更事项将失败,如此巧合的时间节点却难以说服市场中的投资者。

深入此次股权转让事件,2020年7月甘肃国开向省政府国资委上报了《关于收购海默科技控制权的请示》,目前已历时22个月,仍未批复。公司于公告明确表示由于审批长期未决,导致银行融资部分受限、运营资金吃紧,部分垫资较大的订单无力承接,已影响到公司2020年和2021年的投融资活动及生产经营。

公司生产经营已受到影响,属于公司重大事件,但仍未就该事项在终止前的审批状态及时进行信披,也未在业绩预告中提示风险,反而在内部经营不善、现金流不足的情况下,预告本年业绩能够转亏为盈,结合前期的利好公告以及减持时间点等一系列事件,海默科技股价2022年3月3日至4月18日累积跌幅超过了35%,最终导致投资者利益受损。

年报业绩预告密集发行

三个维度保障业绩预告“高质量”

上市公司通过虚假的业绩预告,能够短暂拉高投资者的热情,从长期看对公司整体经营是负面影响,透支了投资者信任。业绩预告与实际差异过大,乃至盈亏性质都发生了变化,可能会导致市场信任丧失,带来个股股价崩盘。

2022年已然告别,5000多家上市公司已陆续开启年报及业绩预告工作,此次监管部门的发力,对市场各方无疑是一个很好的警示。

保证业绩预告的客观性、准确性,可以从三个角度入手:一、加强公司内部治理,强化外部监管,提高投资者风险防范意识。发挥外部预审计对业绩预告的监管作用,利用外部机构对业绩预告进行预审,在公司与外部机构达成一致的情况下,发布正式的业绩预告。

二、强化政府监管、证券交易所监管、媒体监督等多方面市场监管体系,尤其是媒体可以通过调查报道加强对企业的监督,利用舆论压力对公司进行制约,并引起监管部门的关注。

三、投资者理性看待获取到的信息,加强对信息的甄别能力,防范上市公司利用业绩预告进行利润修正,造成股价波动。除了前期选择优质股票,规避风险外,在持有股票面临上市公司等因信息披露违法导致权益受损时,投资者还可以依法起诉索赔。

(本文已刊发于1月7日《红周刊》,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不代表《红周刊》立场,提及个股仅为举例分析,不做买卖建议。)

关键词: 上市公司 海默科技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