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一线|方舱机器人:配送、巡检、医患互动 医护人员“减负”生力军
发布日期: 2022-05-08 11:19:48 来源: 财联社

(原标题:抗疫一线|方舱机器人:配送、巡检、医患互动 医护人员“减负”生力军)

财联社记者5月7日讯(记者 张洋洋 毛明江 邱豪)上海本轮疫情发生以后,国家会展中心、临港等上海各大方舱医院陆续迎来有机器人入驻,承担集中送餐、投放防疫物资、配送药品、消杀、巡检等工作。这些进击的机器人,已经成为科技赋能方舱管理,为医护人员“减负”的得力助手。

3月底,上海全域封控前夕,上海有个机器人有限公司(YOGO ROBOT)接到相关部门指令,派驻一部分机器人进驻临港、上海(青浦)国家会展中心等方舱医院,提供集中送餐、集中投放防疫物资,精准点位按需配送药品、生活物资,线上下单指派取物等服务。在临港方舱医院,YOGO共投入了80台机器人参与工作。

吉佳萍是YOGO ROBOT业务运营部运营专员,也是此次YOGO ROBOT参与临港方舱的一线机器人运维人员。4月1日下午,吉佳萍与另外6名同事一起入舱,作为第一批进入临港方舱的工作者。

未曾预料的充电、过坎难题

“当时到达的时候,整个场景非常混乱,甚至连电都没有,”吉佳萍向财联社记者回忆初次入舱时的情形,因为当时的临港方舱仍在搭建当中,一直到4月5日才正式开舱接收病人。于是,在4月1日-5日,吉佳萍与同事进行了高强度的现场实施工作,以及各种测试环节。

“第一个难题就是机器人充电问题,”因为对于机器人而言,没有电等于断了生命线,而当时的方舱仍处于建造当中,公关区域的充电并不完善,当时只有病床旁边有插座供电。

“我们后来是借用病人床位来给机器人充电的,”吉佳萍告诉记者,但又因为每个病床由隔间隔开,空隙也非常窄,机器人很难容纳进去,“其实充电难度是非常大的”。

充电问题之后,另一大难题还在于机器人行走时的“过坎”。吉佳萍告诉记者,临港方舱有很大一部分是由仓库改造而来,电路并不完善,地面有很多线缆裸露在外,造成了很多“坎”,最高的地方甚至存在10cm的高差。而YOGO机器人的移动底盘,最高的过坎高度是3cm,远大于这个限高。

“我们现场团队就开始去想各种办法怎么样去解决这个问题,最后就决定开始搭桥建斜坡。当时大家都很焦虑,都在什么网上找各种解决方案,在淘宝上看用什么东西来做桥比较合适,后续是选择了日常比较常见的减速带一样的东西去过坎。”

“搭桥也是非常大的工作量,”吉佳萍说,“刚开始是我们7个人自己铺,到最后两天的时候,很多工人都自发性来帮助我们,因为他们觉得这些坡度的改善,对于方舱环境的改善是非常好的,所以大家都很愿意帮我们一起去解决,一起来铺设桥梁。”

除了充电、修缮坡度之外,对于移动机器人而言,还比较棘手的就是方舱环境。在之前,YOGO机器人主要是服务于楼宇场景。吉佳萍告诉记者,方舱环境跟普通的楼宇有着很大不同,普通楼宇虽然楼层多,但每一层的点位数(机器人到达点)是没有那么多的。

“但临港方舱是分了B1、B2、B3三个舱,共计有11个病区,平均每个病区有110多个接货点,总体上算下来有1200多个点位。这些点位的工作都需要YOGO机器人去完善,我们是需要一遍一遍、再三确认机器人自主导航定位的精准度。所以说这其实是一个非常大的工程量,前期我们会推着机器人进行扫图,整个方舱它其实面积特别的大,扫图也是一个很大的工作量。”

“再复杂的楼宇场景都不是难事了”

前期,YOGO机器人主要是减轻医护等人员等工作负担,满足方舱内一日三餐区域送、专送配送服务需求。随着服务时间推进,在后期,YOGO机器人在现场还提供了医护通知、医药专送、医患互动等服务。

比如流调服务,这是基于核酸检测需求,帮助医护人员降低病患流调工作量所开发的新功能。

在方舱现场,吉佳萍和同事们挖掘到医护人员每天都需要亲自到每个床位之间,让大家完成每日自我健康监测的上传,这是一个重复的劳动力,“于是我们机器人就充当了一个移动的小喇叭的功能,每天上午和下午定点两次,跑到每一个人的床位中间,提醒大家完成自我健康监测的上传,机器人屏幕上贴有华山医院的二维码直接扫描上传个人数据,大大提高了医护人员的工作效率。”

此外,在方舱这样一个特殊环境中,YOGO机器人还提供了一些娱乐性的功能。吉佳萍说,这个功能主要是想让现场所有的工作人员以及病患,心情可以得到缓解,机器人当做一个方舱内的吉祥物,有动物园系列定制皮肤、定制语音提示、心愿墙、泡泡乐、智慧空间等功能。

“印象比较深的是,有一次一位医护人员在方舱里面过生日,我们就点开了一排机器人,给他唱生日快乐歌庆生,那位医护人员非常满意,就很开心。”

每天,吉佳萍和同事们基本都要在方舱内工作6个小时。日常不在舱内的时间,现场团队也都要来回和医护人员、保洁环卫等工作人员沟通,挖掘场景需求痛点,形成新的产品方案。

“主要是真心想为方舱做点什么,想减轻一些医护人员以及保安保洁他们的工作量,能有这样的机会还是非常值得的。”

“在方舱这样的场景下待过之后,我觉得以后再复杂的楼宇场景都不是什么难事了”,吉佳萍向记者感慨。

“医护人员是最大的安心保障”

从4月1日至今,吉佳萍和6位同事已经在方舱一线驻守了37天。由于住在隔离酒店,每天上午,他们都要驱车近一个小时去往方舱。

由于要在中餐和晚餐两个高峰时间段之前进入舱内,日常他们有两次进舱时间,分别是上午10:30和下午16:30。在这之前,他们要做好所有的消杀和防护工作。

“其实刚开始进舱的话,心里多多少少还是有点忐忑的,因为在这样一个未知的场景,总归是有点害怕的。”吉佳萍向记者坦言,令他和同事逐渐安心的,是同在方舱的医护人员。吉佳萍说,每次进舱穿衣服的时候,华山医院的医护小姐姐们都会在他们的防护服上画画,跟他们开开玩笑,减轻心理负担。而来自各省市的援沪医疗队,都会给他们做进舱前的检查工作,作为最后的保障。

“你身上的任何一条缝隙或者任何一个洞都逃不过他们的眼睛,他们会帮你第一时间进行修复,这让我觉得非常感动,因为只有他们的保障,我们才能安安心心的进舱”。

关键词: 抗疫一线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