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捧场”自家产品 自购成效几何
发布日期: 2021-05-10 10:41:15 来源: 北京商报

为将自身利益与投资者“捆绑”,实现风险共担、利益共享,部分基金经理会“自掏腰包”购买自己所管理的产品。事实上,除了基金经理自身外,多数基金公司也会“豪掷千金”自购旗下产品。公开数据显示,截至5月9日,年内已有47家基金管理人自购百余只产品,为其“捧场”。整体来看,大部分基金公司会选择在基金发行时,采用“发起式基金”的模式来实现自购。但有业内人士直言,该种自购行为对投资者而言的参考意义不大。

频现基金“捧场”自购

近日,再有基金经理“自掏腰包”为其在管产品“捧场”。北京商报记者注意到,5月8日,鹏华基金发布公告称,鹏华品质优选混合型证券投资基金(以下简称“鹏华品质优选混合”)的基金经理袁航,基于对中国资本市场长期健康稳定发展和公司主动投资管理能力的信心,本着与广大投资者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原则,近期已出资100万元申购该基金。

公开资料显示,鹏华品质优选混合成立于2021年2月9日。截至5月9日,该产品A/C份额成立至今的收益率分别为-5.49%、-5.67%,而同类产品在此期间的平均收益率为-8.37%。

事实上,除基金经理外,基金公司乃至旗下员工,也会自购公司基金产品。据同花顺iFinD数据显示,截至5月9日,本月还有华安基金申购华安众鑫90天滚动短债A,申购金额为1000.05万元。据了解,华安众鑫90天滚动短债成立于2021年5月7日,是刚成立不久的新基金。

在近期发行弱市下,基金管理人的自购次数也有所变化。数据显示,今年前4个月,基金公司自购基金次数分别为33次、18次、31次、20次。仅1月的数据同比增长65%,2-4月则同比下降47.06%、16.22%、23.08%。虽然年内有不少基金管理人为旗下产品“捧场”,但自购次数同比则有所下滑。

北京商报记者注意到,部分中小型基金公司自购次数相比大型机构而言较多,且大部分用于投资新发行的产品。据统计,年内已有47家基金管理人自购旗下基金产品,同比减少20.34%。其中,天弘基金在年内自购的次数最高,多达22次,且自购的产品均为年内发行的新基金。而自购次数排名第2的创金合信基金则在年内自购6次;大成、兴华、西藏东财3家机构紧随其后,在年内均自购4次。据统计,包括上述公司在内,年内自购次数达到2次及以上的共有22家基金管理人,占比超四成;更有9家机构自购超3次。

某资深市场人士表示,部分基金管理人会因为想实现风险共担,增强投资者信心而选择自购旗下产品。

主动or被动、自购成效几何

从通常意义来看,基金公司自购行为能够实现自身与投资者利益的绑定,释放利好信号,但上述资深市场人士也指出,也需要从几方面因素分辨基金管理人的自购行为是自愿原则还是无奈之举,才能得知该自购行为传递着怎样的信号。首先,需要区分自购的基金产品是新发产品还是持续营销的老产品。其次,需要区分该只产品是否属于“发起式基金”。此外,还需考虑基金产品的会计核算办法是否采用摊余成本法等诸多因素。

据悉,由基金管理人及高管作为基金发起人认购基金的一定数额方式发起设立的基金,叫作“发起式基金”。而这类产品要求基金公司以股东资金、公司固有资金、高管人员资金、基金经理资金等形式合计认购不低于1000万元,持有期限不低于三年。此外,上述市场人士还提到,由于部分渠道不对中小型公司的产品进行代销,因此部分这类公司也会选择采用“发起式基金”的方式发行新品,这样的自购行为属于不得已而为之。

沪上某中型公募内部人士认为,基金管理人自购更多的是向市场表达态度,而非认为当前市场是处于底部环境。但在市场未发生大幅波动的背景下,基金管理人自购的意义也不大。随着基金管理人自购行为的增多,对投资者的影响也在边际递减。“由于现在许多基金采用‘发起式基金’模式,所以基金管理人自购本身只能说是看好这种产品类型,而不代表短期看好市场。但从另一方面来看,对于A股的中长期走势,大部分机构投资者还是抱有较大的信心。”

前述市场人士也直言道,整体来看,基金公司的自购行为大部分都是属于“被自愿”,在该种情况下的自购行为,对投资者而言参考意义也不大。

关键词: 自家产品 自购 成效几何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