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盛医药-B(06855)靠“造血优势”拉高安全边际,靠硬核创新提升配置价值
发布日期: 2023-03-23 07:41:23 来源: 智通财经

2022年最后一个交易日,中证医药指数(000993)停在10280.09点,全年跌幅达22.44%;恒生生科指数(HSHKBIO)则从1655.87点跌至1346.14点,累计跌幅18.7%。这一串数字背后是行业冷静期裹挟而来的浓浓寒意。


(资料图片)

但去年10月份以来,港股18A板块的向上反攻为整个行业带来了一丝暖流,也说明随着泡沫逐渐出清,港股18A正慢慢进入价值区间,即将迎来下一个上行周期。

回顾此次港股18A板块波动趋稳的过程,拥有扎实创新实力、安全边际更高的企业大多成功穿越了牛熊周期,而全方位向Biopharma加速进化的企业则率先实现了股价反弹。领涨18A的亚盛医药-B(06855)便是一个很好的观察窗口。

去年年末至今,在两款核心管线产品的关键临床数据于ASH年会读出、耐立克以合理价格顺利纳入医保、成功公开配售新股融资以及获沪深两市港股通“双纳入”等利好消息激励下,亚盛医药股价自去年10月的底部区间一路走高,在18A板块中实现率先反弹,截至目前区间内股价最高涨幅超200%。

而通过解构亚盛医药新出炉的2022年财报,投资者可以对公司核心竞争力以及中长期价值走向有更深入的理解。

“造血能力优势”+“充沛现金流”拉高安全边际

智通财经APP了解到,3月22日,亚盛医药公布了其2022年年度业绩。

财报显示,得益于耐立克®的销售收入,公司当期营业收入达到2.1亿元(人民币,单位下同),较上年同期大幅上涨652%;与此同时,公司持续研发投入也保障了创新研发的稳定推进,2022年公司确认研发投入7.4亿元。

此外,公司现金流也持续获得改善,截至2022年12月31日,货币资金约为15亿元。2023年1月,公司成功完成融资,货币资金现约为18.8亿元。

作为一家已经进入商业化阶段的创新药企业,成熟的商业化能力是市场对亚盛医药价值判断的重要依据。因此作为公司成立以来上市的首款商业化产品,耐立克®的商业化业绩和布局,显然是此次财报中最大的亮点之一。

从2021年11月获批上市至今,耐立克®已度过首个完整的商业化年度。

2022年,亚盛医药成功组建了一支在血液肿瘤领域具有丰富经验的商业化团队,并与信达生物深度合作,共同进行耐立克®在国内肿瘤领域的商业化推广。在双方合作推动下,目前已与117家经销商形成合作,覆盖177家DTP药店、800多家医院。同时,耐立克®已获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指南和中国抗癌协会《中国肿瘤整合诊治指南(CACA)》明确推荐,从而更好的指导临床应用,大大提高的药物的可及性。

从耐立克®获批上市至2022年12月31日,该产品实现累计含税销售额为1.82亿元(经审计含增值税金额)。

值得一提的是,耐立克®今年才被正式纳入医保,3月1日首批“医保处方”才正式落地,因此其2022年的市场销售是在无医保支持下开展,不论从市场拓展的深度和广度都足以验证其成熟的商业化能力。

去年6月,2022医保目录“简易续约”规则首次公布,在医保谈判常态化逐渐成为创新药进入医保主流途径的背景下,逐渐明朗化的定价体系,显然利好已进入高增速时代国内新药市场,未来国内创新药更有可能进入即批即谈状态。

从历年医保谈判结果来看,药品的创新性不断提升,具有高临床价值的品种在谈判降价进入医保后实现了销售额的显著增长。

在此背景下,作为医保谈判国家医保局重点提及的创新药标杆,耐立克®仅以极小的降幅(实际价格)完成了医保准入,远超行业预期。因此2023年及以后,在医保体系的支持下,耐立克®有望持续放量,为公司增强造血功能。

此外,亚盛医药正加速耐立克®的完全批准上市。其用于治疗一代和二代TKIs耐药和/或不耐受的CML-CP患者的上市申请已获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CDE)受理并被纳入优先审评程序。

除了进行国内的商业化销售外,亚盛医药也在积极地探索更广阔的全球化商务拓展。亚盛医药已在海外启动了指定患者药物使用计划(NPP),计划覆盖全球130多个国家和地区。

耐立克®的成功商业化还为亚盛医药带来更深层次的产学研效益。

例如,耐立克®的中国临床数据获两项2022年美国血液学会(ASH)年会口头报告,进一步验证了该品种的长期疗效和安全性以及在CML领域的巨大治疗潜力,这也是耐立克®连续第5年获ASH年会口头报告;另外,其海外研究结果也首次在会上公布并获口头报告,数据表明耐立克®有望克服ponatinib耐药,且在难治性CML和Ph+ ALL领域也具有较大治疗潜力。

公司还在报告期内获准核发药品生产许可证(A证),全球产业基地正式启用。该全球产业基地按欧美和中国的cGMP要求完善并执行质量管理,将支持公司生产如耐立克®等具有全球知识产权和全球市场潜力的创新药,进一步实现由生物医药创新型企业向全产业链企业的高质量转型。

总的来看,随着港股生物医药板块泡沫出清,周期开始上行,18A企业正在迎来分水岭。在这一关键节点,出色的财务业绩从侧面反映出亚盛医药有较强的能力推动临床研发转化变成丰硕的商业化成果,说明其已成为一家具备较强创新能力及临床转化能力的药企,而顺利商业化提供足够的弹药,也将进一步提高公司的安全边际。这一结论也将在亚盛未来商业化及创新研发业务进展中得到持续验证。

进一步挖掘创新管线BIC/FIC潜力

经过近两年周期波动的“教育”,市场对于18A公司“创新资产”的要求变得更为挑剔。市场除了要求创新药企推出首款商业化产品,以解决当下造血能力,更关注公司“未来能否持续有‘硬核’产品上市”,这也是检验一家创新药企能否向Biopharma进化的关键之一。

亚盛医药拥有扎实的创新资产,不仅体现在已顺利商业化的耐立克®上,还体现在其通过进一步挖掘创新管线BIC/FIC潜力,从而立足全球细胞凋亡研发全前沿并持续构筑竞争壁垒上。

市场期待亚盛的重要依据之一便在于公司对其重磅的细胞凋亡管线有明确的商业化预期。这个预期建立在其创新管线明晰、领先的研发进程和获认可的关键临床数据上。

以亚盛医药细胞凋亡管线重磅在研品种Bcl-2抑制剂APG-2575为例,报告期内,APG-2575正在全球范围内开展19项临床研究,其中包括治疗复发/难治性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小淋巴细胞淋巴瘤(r/r CLL/SLL)的关键注册II期临床试验;此外,APG-2575在中国新获多项临床试验许可,将在联合治疗领域展开多种探索,其中包括与公司另一细胞凋亡在研品种MDM2-p53抑制剂APG-115的联合。

APG-2575是全球第二、国内首个进入关键注册临床阶段且具有明确疗效的Bcl-2选择性抑制剂,First-in-class潜力突出。

而作为全球第二、国内首个进入关键注册临床阶段且具有明确疗效的Bcl-2选择性抑制剂,APG-2575在2022 ASH年会的口头报告中展现了该品种治疗r/r CLL/SLL强劲的单药和联合治疗潜力,其中联合布鲁顿酪氨酸激酶抑制剂(BTKi)治疗的客观反应率(ORR)高达98%;同时,公司在2022年欧洲血液学协会(EHA)年会上展示的APG-2575治疗中国r/r 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的研究数据显示ORR达87.5%。

以上则进一步验证APG-2575在全球的“Best-in-class”潜力。

实际上,亚盛医药挖掘创新管线BIC/FIC潜力的案例并不仅体现在APG-2575上。随着高效推进产品管线的全球化临床开发的推进,亚盛现有9个已进入临床开发阶段的1类小分子新药,正在中国、美国、澳大利亚、欧洲及加拿大开展40多项I/II期临床试验,在研品种如APG-115、APG-2449、APG-1387和APG-1252等相关临床进展都在多个国际权威学术会议及期刊上公布。其中,备受瞩目的全新品种—首个中国原研胚胎外胚层发育蛋白(EED)抑制剂APG-5918,则在2022年正式进入临床阶段。

而在此背后,亚盛则拥有强大的全球知识产权布局支撑以及国际权威认可。截至2022年12月31日,公司在全球拥有235项授权专利、600余项专利申请,其中约171项专利已在海外授权。且产品管线已获得美国FDA授予的2项快速通道以及2项儿童罕见病资格认证,同时还获得了16项美国FDA及1项欧盟孤儿药资格认定,持续刷新中国药企的创新纪录。

兴业证券医药分析师团队认为,港股创新药企发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参考美股创新医药企业的成长经验:依靠平台技术、研发梯队发展起来的公司,随着多产品的叠加,其成长性与安全边际也会越发清晰。

按照这一逻辑,随着后续亚盛医药细胞凋亡研发管线进入全面收获期,公司持续造血能力优势将进一步放大,全方位和深层次的产学研效益也将进一步投射至公司业绩上,而市场对公司优异业绩的预期则有望体现在二级市场中。

从二级市场情况来看,经过近2年的波动,港股医药板块估值调整现已接近尾声,目前正处在近十年来较低水平。随着前期负面影响的逐步出清,后续板块有望迎来业绩+估值的双重修复。

2023年1月,亚盛医药成功公开配售新股融资港币约5.5亿元,公司近期还成为了A股沪深两市港股通“双纳入”股票,均充分显示出投资者对公司价值的认可和未来增长的信心。在后续行业高景气度背景下,公司优异的业绩预期,叠加股票的高流通量和流动性,或将为投资者带去可观的投资回报。


关键词:

推荐内容